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。疫情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、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,埃博拉出血热症状主要为突起发热、出血和多脏器损害。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,可达50%-90%,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埃博拉出血热传染源和宿主动物: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;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,但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;目前研究发现黑猩猩可以作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,但疫情的暴发无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,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。
埃博拉出血热传播途径: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。病人或动物的体液、呕吐物、分泌物、排泄物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,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、器官及其污染物而感染;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;通过对患者的精液可以分离到病毒,因此也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。
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:
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:2-21天,一般为5-12天。
埃博拉出血热得早期:急性起病,高热、畏寒、极度乏力、头痛、肌痛、咽痛、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。随后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粘液便或血便、皮疹等表现。
埃博拉出血热极期:神志改变,如嗜睡、谵妄等。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,包括鼻、口腔、结膜、胃肠道、阴道、皮肤出血或咯血、血尿等,可出现低血压、休克等。并发心肌炎、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。90%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。
埃博拉出血热诊断:
疑似病例: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。
确诊病例: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。
鉴别诊断:早期症状不典型,诊断困难。要注重流行病学史。
做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。如病毒性出血热:马尔堡出血热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、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;伤寒;恶性疟疾;其他:病毒性肝炎、钩端螺旋体病、斑疹伤寒、单核细胞增多症等。
埃博拉出血热治疗:
治疗原则(无特效治疗措施):对症和支持治疗,注意水、电解质平衡,预防和控制出血。治疗肾、肝功能衰竭和出血、DIC等并发症。控制继发感染等。
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和接触者管理:
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管理:一旦发现可疑病例,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,最好收治在负压病房,以控制传染源,防止疫情扩散流行。
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:即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、分泌物、排泄物等的人员,如陪护、救治、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。需要进行医学观察,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进行21天。一旦出现发热、乏力、咽痛等相关临床症状时,要立即进行隔离,并采集标本进行相应检测。
埃博拉出血热确诊流程:
首例确诊:全国首例要经国家卫计委专家组诊断。
可疑病例:要经院内专家组会诊,仍然高度怀疑的,由首诊医院就地单间隔离救治,按属地原则报CDC组织样本检测,以明确诊断。
疑似病例:原则上适时转送定点医院。
确诊病例:原则上由病例所在医疗机构联系120转运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(地坛、佑安)。病情不适宜转运的,就地进行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