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俗称“帝王病”。随着社会进步,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,痛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。为此将痛风治疗方法之痛风用药全攻略奉献给各位读者。
痛风与糖尿病一样,是一种完全可以控制的疾病,是有药可医的,本文结合参考文献以及最新的国内指南,将各种痛风治疗药物做一总结,希望对各位病友能有所帮助。
治疗痛风遵循标本兼治,急治标,缓治本原则。诱发痛风根本的原因是血尿酸高,所以降尿酸药物是治疗痛风的基石,降尿酸无非通过抑制尿酸生成、促尿酸排泄和分解的药物来发挥作用,而痛风发作期需要抗炎止痛药物来解除患者的痛苦。
因此治疗痛风用药将从两个角度予以讲解:降尿酸和消炎止痛。
一、降尿酸药
降尿酸药包括促尿酸排泄药、抑制尿酸生成药、促进尿酸分解药及碱化尿液药。
1、促尿酸排泄药:丙磺舒、苯溴马隆、苯磺唑酮
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,降低血尿酸。主要用于肾功能正常,尿酸排泄减少型。对于24小时尿尿酸排泄>3.57mmol或已有尿酸性结石者、或慢性尿酸盐肾病的患者、急性尿酸性肾病患者,不宜使用。在用药期间,特别是开始用药数周内应碱化尿液并保持尿量。
①丙磺舒:主要在痛风发作间期和慢性期使用以控制高尿酸血症,适用于血尿酸增高、肾功能尚好、每天尿酸排出不多的病人,也用于噻嗪类利尿剂所致或有发生痛风危险的高尿酸血症的治疗,一般不作为癌症治疗所致高尿酸血症的辅助治疗。
服药期间需要喝大量水,并加服碳酸氢钠,防止尿酸盐在泌尿道形成尿结石。肾功能低下,对磺胺类药过敏者慎用,不与利尿酸、氢氯噻嗪、保泰松、吲哚美辛及口服降糖药同服,伴有肿瘤的高尿酸血症者,或使用溶解细胞的抗癌药放射治疗患者,均不宜使用本品,因可引起急性肾病。
②苯磺唑酮:保泰松的衍生物,具有强力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的作用,从而促进尿酸的排泄。一次服药作用持续10小时。适用于慢性痛风,痛风性关节炎。同丙磺舒,能抑制造血功能,长期应用时应定期检查血象。
③苯溴马隆:苯骈呋喃衍生物,具有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作用因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。口服易吸收,其代谢产物为有效型,服药后24小时血中尿酸为服药前的66.5%。用于治疗痛风。
与乙酰水杨酸及其它水杨酸制剂、比嗪山胺同服,可减弱本品的作用。不良反应较少,仅少数病人可出现粒细胞减少,故应定期查血象。服药期间如痛风发作,建议所用药量减半,必要时可服用秋水仙碱或消炎药以减轻疼痛。不宜与水杨酸类、吡嗪酰胺类、利尿酸、噻嗪类利尿药合用。
中至重度肾效用侵害者(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ml/min)及患有肾结石的患者,孕妇、妊娠期妇女以及哺乳期妇女禁用,治疗期间需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(治疗初期饮水量不得少于1.5-2升),以免在排泄的尿中由于尿酸过多导致尿酸结晶(喝水少会造成结石哦)。定期测量尿液的酸碱度,为促进尿液碱化,可酌情给予碳酸氢钠或枸橼酸合剂,并注意酸碱平衡,病人尿液PH应调节在6.2~6.8之间。长期用药时,应定期检查肝功能。
2、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:别嘌醇、非布司他
①别嘌醇:该品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(后者能使次黄嘌呤转为黄嘌呤,再使黄嘌呤转变成尿酸),使尿酸生成减少,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的水平,从而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,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。
别嘌呤醇不良反应较多,包括胃肠道症状(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等)、肝功能损害(转氨酶升高、黄疸等)、肾脏损害(浮肿、少尿、蛋白尿、肾功能衰竭等)、骨髓抑制(白细胞、血小板减少或贫血等)和过敏反应。服用别嘌呤醇除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、血常规外,还须注意过敏反应发生。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皮疹,发生于四肢、躯干皮肤,常伴瘙痒、发热等,严重者危及生命。
别嘌呤醇引起的过敏反应潜伏期长,一般在用药1~3个月内发生,症状由轻至重,极易引起患者甚至医务人员的忽视。因此,服别嘌呤醇的患者如有皮疹伴随发热,首先要考虑别嘌呤醇过敏,应立即停药,给予对症处理。
别嘌呤醇一般从小剂量起使用,就是为了规避过敏反应。过敏反应更青睐合并肾功能不全和服用噻嗪类利尿剂(如氢氯噻嗪)的患者,这类患者更需加强防范。
②非布司他:黄嘌呤氧化酶(XO)抑制剂,适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(不推荐本品用于治疗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),是目前副作用最小的降酸药物也是最贵的降酸药物,正在服用硫唑嘌呤、巯嘌呤或胆茶碱的患者禁用本药。
3、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:拉布立酶、聚乙醇尿酸酶
这两种药物主要用于重度高尿酸血症、难治性痛风,特别是肿瘤溶解综合征患者或急性尿酸性肾病。
拉布立酶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,容易引起超敏反应,此外其半衰期短,须反复给药,价格昂贵,不利于推广应用。聚乙醇尿酸酶在免疫原性和半衰期方面有所改进,用于不能适应或忍受常规治疗痛苦的成人痛风患者。
4、碱化尿液的药物主要有:碳酸氢钠片、枸橼酸钾钠合剂、枸橼酸氢钾钠、乙酰唑胺。
以上药物具有碱化尿液的作用。由于尿中的尿酸存在游离尿酸和尿酸盐2种形式,作为弱有机酸,尿酸在碱性环境中可转化为溶解度更高的尿酸盐,利于肾脏排泄,减少尿酸沉积造成的肾脏损害。
痛风患者的尿pH值往往低于健康人,故在降尿酸治疗的同时应碱化尿液,特别是在开始服用促尿酸排泄药期间,应定期监测尿pH值,使之保持在6.2~6.8之间,同时保持尿量,是预防和治疗痛风相关肾脏病变的必要措施。
二、消炎止痛药物主要有:非甾体类抗炎药(NSAIDs)、秋水仙碱、糖皮质激素
1、非甾体类抗炎药(NSAIDs)
非甾体类抗炎药均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,为一线用药。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、布洛芬、双氯灭痛等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,必要时可加用胃粘膜保护剂及质子泵抑制剂,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禁用,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。选择性环氧化酶(COX)-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等胃肠道反应较少,但应注意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。
2、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。秋水仙碱不良反应较多,主要是胃肠道反应,也可引起骨髓抑制、肝损害、过敏和神经毒性等。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,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。(秋水急性期是最见效的,秋水加上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冷敷12小时就能缓解大部分急性发作疼痛)。
3、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痛风有明显疗效,通常用于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或肾功能不全者。单关节或少关节的急性发作,可行关节腔抽液和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,以减少药物全身反应,但应除外合并感染。对于多关节或严重急性发作可口服、肌肉注射、静脉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。为避免停药后症状“反跳”,停药时可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