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研究[1]显示,大部分小儿消化不良中有50%以上患儿伴有腹泻,而小儿消化不良致病机理十分复杂,临床表现过于多样化,使得临床治疗困难重重,因此消化不良依旧是威胁小儿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。西医治疗该病多以多酶片为主,但极易引发患儿肠道细菌迁移,从而导致患儿内源性感染,而中医则认为该病属于脾失健运、脾胃虚弱所致,采用对症治疗能取得很好的效果[2]。为了探究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,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,现将结果报告如下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2月――2013年2月接待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86例,大部分患儿的起病比较急,主要症状为腹泻,大便呈现泡沫样稀便或者黄绿色稀水样,带有奶瓣或者不消化食物,甚至某些带有黏液。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,其中研究组:男患儿23例、女患儿20例;年龄3个月-6岁,平均为3.1±1.3岁。对照组:男患儿25例、女患儿19例;年龄2个月-6岁,平均为3.3±1.2岁。两组患儿在年龄、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1.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西药治疗,药物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,每天口服三次,每次一片;研究组患儿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,即参苓白术散口服配合中医针刺中脘、合谷、足三里长强及天枢等穴位治疗,快速进针且强刺激,不留针。两组患儿皆配合给予ORS补液进行治疗,此补液采用补液盐5.5g溶解在200ml水中配制而成(实际量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来定)。
1.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采取的疗效评定标准[3]为:①显效:患儿腹泻减少到每天低于两次,并且大便基本上正常,全身的相关症状也基本消失。②有效:排便的次数与粪便的性状皆有明显好转,并且全身的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缓解。③无效:相关临床症状并无任何改善,甚至个别患儿出现加重的现象。此外,总有效率以显效率+有效率计。
1.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.0处理,计量资料以 表示,行卡方检验,以P<0.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2 结 果
对两组患儿治疗结果行统计学分析可知,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,差异性显著(P<0.05),具有统计学意义。具体的数据分析,见表1。
3 讨 论
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的脏腑比较娇嫩,而脾常常不足但肝却经常有余,因此小儿腹泻主要原因在于寒火失调与饮食不节等造成的脾失健运[4]。中医采取补脾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。本次研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,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,而研究组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,其中西药为参苓白术散,该药物是在四君子汤上加用莲子、山药、砂仁、白扁豆及桔梗等配制而成,有着补益脾胃、渗湿止泻等效果,同时对于脾土不固的腹泻也能起到十分明显的疗效;在该药物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(包括中脘、合谷、长强及天枢等),能对胃肠道功能起到更好的调理效果,从而使得整体治疗效果达到最佳。此外,配合ORS补液治疗,则可以起到防治腹泻脱水的效果。经过治疗效果分析可知,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,差异性显著(P<0.05),具有统计学意义。总之,对于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,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,除了疗效高之外,不良反应也较少,很大程度上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,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,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