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其实想写这篇文章很长时间了,一直在等待验证我的猜测,今天有点时间,我就着重讲一下重点。我的小孩今年1月刚满6岁没几天,就出现了挤鼻子、扭嘴巴的症状。我还以为是他不舒服,还问他为什么要这样,他说不知道。然后过了一个星期,症状逐渐就多了起来。我在网上搜了一下,然后发现是“儿童抽动症”,发病时间多为5-6岁,男孩多于女孩,聪明敏感上进好学的孩子比较多发。
我想只要是父母,在看到这些,没有一个是不着急的。但我凭直觉不想带他去医院,我感觉医生如果讨论他生病了,便会对他有更大的影响。
后来我把孩子送在他喜欢的亲戚家住了十多天,看看环境改变他应该好起来。要知道,在这之前我是不会这样做的,也许是我控制欲比较强,又在担心他晚上盖不好被子,从来没有放手让他撒野过。但这一次我真的怕了,我非常期待接回来一个健康的孩子。
但是我的愿望落空了。从亲戚家回来,他不但没好,症状而且加重了,头皮也开始抽动,瞪眼睛,张嘴巴,吐舌头。我当时看到这我的心都碎了……当他做这些动作的时候,我可能看见一个智力下降的孩子,但是他明明是个聪明的孩子,我就一个人躲起来哭了。
在网上有关抽动症的文章,已经看来看去看了无数遍,但是没有可以安慰我的信息了。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做什么。
有一天晚上,我整夜睡不着,从第一天开始出现症状,我尝试过的方法都失败了,离开这个家庭环境,他没有好转,说明他的症结不是家庭环境,那是什么呢?
我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,说出现抽动症的孩子,大多被严厉对待,被突然呵斥,又喜欢看电视,盯着看很久。这些症状我们自身都有。我本人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,但我的家上几代都是特别严厉,说话很大声的人,但是有时候聊天也会被以为是在吵架,也许是由于这个家传,很多时间我都是安静的,但是所出现的一点点事,我的声音就会特别大,而且性格急躁,脾气说上来就上来,这难免吓到孩子。
如果改变从小耳濡目染的习惯,真的很难。我既有大嗓门的坏毛病,而且还还存在陪伴质量不高的问题。都是由于从小都是一个人玩,没有兄弟姐妹,父母也在忙各自的,所以我的陪伴都很少,也不懂得陪伴,更不喜欢玩小孩子的游戏,长时间沉浸在自我的世界,钻研各种感兴趣的技能(心理学、烘焙、平面设计、广告宣传……),当我忙这些的时候,孩子玩一会玩具便会觉得没意思,只好去看电视了。
但是我这个人又不是完全不爱孩子那种父母,我跟他说话也比较多,每天亲子阅读,也经常亲他,和他开开玩笑什么的。也正是由于我一般都是这样的友好有爱,突然急脾气上来,一反常态,才让他接受不了。
到这时才发现,我可能把孩子的童年牺牲了牺牲了,成全自己的贪念。所以,这才是症结所在!想清楚就开始行动。
在第二天,他放学回家之后,我就马上停止了学习和工作,把电脑关了,他玩什么我都积极参加,但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很会玩的孩子,经常邀请我一起看唐诗,读绘本,做题。
我还邀请他跟我一起做健身,他非常开心,因为健身的时候很多动作都像是“钻狗洞”,他会在我的胳膊动作之前,迅速从我肚皮下钻过去,大声的笑出来。还为了练腹肌,比我做更多的仰卧起坐。就这样我们玩了几天,他的抽动居然明显减轻,慢慢只剩下挤眼睛。
然后看到效果,我信心不但大增,并且脾气也好了很多。我非常恨自己的坏脾气很多年了,但是都没用,都是每次冲他发完火自己就后悔了,下次再犯。知道自己不对,但是改不掉。这次真的是看到孩子的健康受到威胁了,真的只有在这个时候,我们才会痛定思痛,然后开始行动。(相信很多妈妈看到这一段都会感同身受,我们自己的坏脾气真的是债,早晚有一天都是要还请的。)
在我的脾气变好一点之后,我对他的笑容和拥抱也多了很多。他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我给他拥抱,特别是在我生气朝他嚷嚷的时候,他说他非常需要我抱抱。之前我只顾自己生气,就是不喜欢抱他,现在我都得补回来。
而且,老师反馈说,孩子上学期经常不好好吃饭,一点点都吃不完,但是这学期简直就像变了个人,一顿饭可以吃一整个馒头。
我才晓得,原来孩子的心理压力那么大,没有妈妈宠爱,就连饭都吃不下。自己默默心酸了一会。真的要超级超级对这个无条件爱我,比我爱他更多爱我的小人儿好,才配得上这一声“妈妈”。
到今天,孩子的抽动症几乎完全好了,距离第一次发病,只有不到两个月。真的,只有两个月。我写这篇文章,也没有什么道理,就是方法,123。
我希望提供更多经验,来帮助家里有患抽动症孩子的父母,并且尽快地帮助孩子走出其实非常好治愈的病区。
记得我之前看过的有一篇文章说儿童抽动症就等于于大人的强迫症,这句话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。
但是我确实有强迫症,虽然不是严重到频繁做一个动作的那种程度,但是我确实有轻度强迫症+轻度洁癖,这些效果给孩子,年纪很小的他承受不了,就出现了抽动。
这些都是我反思和分析之后所得出的问题,所以在和孩子接触中,我都谨慎地逐个修正。家有抽动症儿童的家长,真的不必太过担心,千万不要带着孩子四处求医,让孩子听到自己是一个有病的人。
就应该好好分析自己跟孩子相处的细节,尽量找出自己的问题,孩子反感介意的你的不恰当的行为。要立即改正。